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浙江金華市金華市地熱、礦泉水礦業權管理實施細則發布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 發表時間:2022-06-23 14:37:03瀏覽次數:2024
地大熱能地熱能+多能互補新聞網訊:6月21日,浙江省金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官網發布《金華市地熱、礦泉水礦業權管理實施細則的通知》(以下簡稱《細則》),要求加強地熱、礦泉水礦業權管理,保障全市地熱、礦泉水資源勘查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促進礦業權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本《細則》自2022年7月20日起施行。
《細則》主要內容包括優化產業布局,開展專項規劃編制;推進競爭出讓,嚴格礦業權設置;統籌規劃管理,做好礦業權登記;強化組織實施,規范開發利用方案編制和審查;完善監管制度,保障勘查與開發利用;加強信息采集,開展儲量動態監管;鼓勵、提倡高效與綠色開發利用;統一標識標準,提升行業公眾認知度等8個方面。
以下為全文:
金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關于印發《金華市地熱、礦泉水礦業權管理實施細則》的通知
各縣(市、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分局):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自然資源部《關于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項的意見(試行)》(自然資規〔2019〕7號)、浙江省自然資源廳《關于貫徹落實自然資源部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項意見(試行)的通知》(浙自然資規〔2020〕6號)《關于進一步規范地熱、礦泉水礦業權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浙自然資規〔2022〕2號)等有關文件精神,加強地熱、礦泉水礦業權管理,保障全市地熱、礦泉水資源勘查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促進礦業權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我局制定了《金華市地熱、礦泉水礦業權管理實施細則》。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22年6月17日
金華市地熱、礦泉水礦業權管理實施細則
金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全市范圍內的地熱、礦泉水礦業權的出讓登記工作,統籌和指導全市范圍內地熱、礦泉水礦產的勘查與開發利用工作。在金華市轄區內勘查和開采地熱、礦泉水資源,須遵守本《細則》條款規定。
第一章 專項規劃編制
第一條 縣(市、區)自然資源部門要組織有關單位,在充分調查評價的基礎上,依據當地地熱、礦泉水資源的自然賦存條件、資源儲量、熱儲層特征、開發利用的影響范圍,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等因素,科學編制專項規劃。規劃編制需要與空間規劃做好銜接,符合自然保護地、城市開發邊界等相關要求。
第二條 專項規劃應根據地質環境條件,劃定適宜開發區、較適宜開發區和不適宜開發區;依據水文地質條件,提出合理的開發利用規模,為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第三條 專項規劃要明確地熱、礦泉水開發的井位布局、區域開發最低開采規模、開采總量控制規模、適宜的開采技術要求、棄水處理及綜合利用要求等。
第二章 礦業權設置和出讓
第四條 地熱、礦泉水礦業權的設置和出讓,須嚴格按照自然資源部《關于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項的意見(試行)》(自然資規〔2019〕7號)、浙江省自然資源廳《關于貫徹落實自然資源部推進礦產資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項意見(試行)的通知》(浙自然資規〔2020〕6號)、《關于進一步規范地熱、礦泉水礦業權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浙自然資規〔2022〕2號)等相關文件規定執行。
第五條 新設地熱、礦泉水礦業權,須符合各級礦產資源規劃、地熱專項規劃及其他相關規劃,且位于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外。
第六條 地熱、礦泉水礦業權須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公開競爭出讓,出讓前應當在市自然資源門戶網站和政府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礦業權交易平臺)公告不少于20個工作日。
第七條 縣級財政出資的勘查項目不再設置探礦權,憑項目任務書或勘查合同開展地質勘查工作,項目任務書或勘查合同應包括地質勘查項目名稱、勘查礦種、勘查范圍、勘查單位、工作期限、工作任務、績效目標、綠色勘查及安全生產要求等內容。完成規定勘查工作后,依法匯交地質資料,納入國家出資勘查礦產地清單統一管理。
第八條 地熱、礦泉水礦業權出讓時,要綜合考慮資源儲量、可開采量、可采年限、資源枯竭等情況,合理確定出讓期限、出讓收益繳納計劃和采礦權延續及到期收回條款,并在出讓公告、出讓合同中予以明確。
第九條 縣級自然資源部門須組織相關部門和專家對采礦權范圍進行嚴格論證,在充分保障礦業權人開采和保護地熱、礦泉水資源的基礎上,劃定出最小采礦權范圍。
第十條 以地熱主開采井為中心100米半徑范圍外以及礦泉水Ⅱ級保護區外,礦區范圍邊界內,在不影響或破壞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損害其利益的基礎上,礦業權人須同意因公共利益需要、城鎮規劃實施、項目開發而開展的相關工程活動,上述內容在出讓須知、公告、合同中予以明確。
第三章 礦業權登記
第十一條 地熱、礦泉水礦業權登記事項包括探礦權新立、延續、保留、變更(勘查范圍、探礦權人名稱或地址)、轉讓及變更探礦權人、注銷;采礦權劃定礦區范圍、新立、延續、變更(礦區范圍、企業名稱)、轉讓、抵押及變更采礦權人、注銷。
第十二條 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內,已設立的采礦權在不超出已經核定的生產規模、不新增生產設施的條件下,繼續開采活動,到期后有序退出;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以外的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已設立的采礦權不超出已經核定的生產規模、不新增生產設施,繼續開采活動,可辦理采礦權延續、變更(不含擴大礦區范圍)、注銷。
第十三條 金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派員參加地熱、礦泉水礦業權登記事項時需提交的勘查實施方案、勘查報告、開發利用方案等報告的審查和相關的現場核查。
第十四條 礦業權(競得)人在辦理采礦許可證前,縣級自然資源部門須組織對地熱井的水量、水位、水壓等開采監測裝置和地質環境保護工作進行現場檢查,出具書面意見,報金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第十五條 已設采礦權在出讓合同約定的出讓期限內,可采儲量、主開采井等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的,允許采礦權人在滿足地熱保護區范圍等條件下,進一步開展生產勘探;采礦權人需超出證載開采標高勘查的,向當地自然資源部門提出申請,報經金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批準后,采礦權人可在證載經緯度坐標范圍內進一步開展勘查評價。
第四章 開發利用方案編制和審查
第十六條 地熱、礦泉水礦產開發利用須根據自然資源部和浙江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規定,結合地方相關規劃、資源特征、開發利用意向和工藝流程,編制開發利用方案,為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資源提供依據。
第十七條 地熱、礦泉水礦產開發利用方案須明確提出對資源保護、動態監測、地質環境保護及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等方案,并對資源開發利用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進行評價。
第十八條 礦區內施工有備用井的,開發利用方案中需有相關內容的闡述,備用井設計、施工、評價過程中,需綜合考慮周邊環境是否滿足保護區劃定條件,不滿足保護區劃定條件的,不得作為備用井。
第十九條 地熱、礦泉水開發利用方案的編制人員必須涵括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鉆探工程、經濟管理等不同專業,編寫、主編、審核人員應為編制單位的相關人員。
第二十條 地熱、礦泉水開發利用方案的評審專家從“浙江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專家庫”的開發利用方案評審類專家中選取,人數不少于5名,專家組成員必須包含有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鉆探工程、經濟管理等相關專業的專家。
第二十一條 地熱、礦泉水礦產資源所在地的縣級自然資源部門,組織專家對地熱、礦泉水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進行評審,審查意見報金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審定。
第五章 勘查與開發利用
第二十二條 縣級自然資源部門要全面掌握轄區內地熱、礦泉水資源勘查工作動態,引導礦業權人依法并科學勘查地熱、礦泉水資源;嚴格執行地熱、礦泉水勘查項目野外驗收制度、勘查方案實施監管制度、地熱礦產儲量評審備案制度、地質資料匯交制度、礦業權評估制度、礦業權公開出讓制度等。
第二十三條 地熱、礦泉水礦產勘查期間,每次進行抽水試驗前應向當地縣級自然資源部門提交抽水試驗申請表(附件1),經批準后開展抽水試驗,抽水試驗期間,縣級自然資源部門需進行現場核查,并填寫現場執法記錄表(附件2);抽水試驗申請表與現場執法記錄表作為勘查資料存檔。
第二十四條 地熱、礦泉水探礦權人完成勘查工作,探礦權注銷前,對可供開發利用的開采井,需在縣級自然資源部門的監督下做好臨時井口封存工作,獲得采礦許可證前,因維護設備需要采水的,按照本《細則》抽水試驗相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五條 地熱、礦泉水探礦權人完成勘查工作,探礦權注銷前,對沒有開發利用價值的鉆孔,要及時封孔。有其他需求暫時不能封孔的須對孔口進行封存處理,封存以無法出水為標準,注銷探礦權時需提供相關證明材料。
第二十六條 地熱、礦泉水采礦權經報批同意,棄用原開采井啟用備用井的,原開采井須采取封孔或封存措施。
第二十七條 鼓勵各地依法辦理相關手續,將沒有開發利用價值的水井轉型為地下水監測井或其他用途,當地自然資源部門需加強巡查、監管力度。
第二十八條 探礦權人在勘查許可證有效期內探明可供開采的地熱、礦泉水資源后,經金華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批準,可以停止相應區塊的最低勘查投入,在勘查許可證有效期屆滿30日前,申請保留探礦權,保留探礦權的期限,最長不得超過2年,需要延長保留期的,可以申請延長2次,每次不得超過2年,保留期間需要繼續開展勘查工作的,可以申請補充勘查。
第二十九條 勘查許可證有效期內,探礦權人需要試采的,應當向當地縣級自然資源部門提交試采申請登記表(附件3),報經市局批準后可以試采1年,需要延長試采時間的,必須辦理登記手續,延長試采時間不得超過勘查許可證有效期。試采期間探礦權人需做出書面承諾,不將開采井與生產利用設施或經營場所聯通、不開采地熱和礦泉水資源用于經營性活動;需要經營的,必須辦理采礦許可證。對于試采期的探礦權,當地縣級自然資源部門需加強巡查監督。
第三十條 儲量評審備案完成至獲得采礦許可證階段,探礦權人須按照在采礦山相關要求,在開采井井口安裝獨立水表并配備精確的監測儀器,每月記錄水量、水位、水溫情況,定期開展水質監測,井口監測設備和采水水泵須使用單獨電路并配備獨立電表。
第三十一條 嚴格按相關技術規范劃定水源地保護區,確保水源地免受污染;已設礦泉水采礦權要劃定Ⅰ、 Ⅱ、Ⅲ三級保護區,并設置標識、標志。礦泉水采礦權I級保護區范圍以井口為中心半徑30~50m范圍;II級保護區范圍為礦泉水儲量估算范圍,一般以井為中心100-200m(沿不同方向可以有一定差別),并劃定為礦泉水采礦權礦區范圍;III級保護區按照資源儲量范圍1~2倍范圍設立(沿不同方向可以有差別),距井口不足500m的,按500m劃定。區內只允許對水資源開發和保護沒有危害的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只能施工備用井(必需報批),不得施工新的開采井。
第三十二條 地熱保護區范圍不得小于開采權益保護半徑。勘查項目在勘查井設計、施工、評價過程中,應綜合考慮周邊環境是否滿足保護區劃定條件,不滿足保護區劃定條件的,不再參與評價。
第六章 儲量動態監管
第三十三條 礦山儲量動態監管是礦產資源管理基礎工作,礦山儲量年報編制是礦山儲量動態監管重要一環,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進一步明確職責,落實礦業權人主體責任,按照有關文件和技術規范要求,開展地熱、礦泉水礦動態儲量年報編制工作,于每年1月底前完成儲量年度報告編制工作。
第三十四條 地熱、礦泉水采礦權人須在開采井配備精確的自動監測儀器和設備,監測網址及賬號、密碼信息報市、縣級自然資源部門備案,相關監測數據將并入市地下水監測系統。地熱、礦泉水礦山每月底、月初記錄水表讀數、靜止水位、井口水溫(礦泉水可不記錄)數據;定期開展水質監測工作,監測頻率不少于每半年一次。礦山須如實記錄各項監測數據,并建立監測檔案,于每年12月底前將監測檔案數據報縣級自然資源部門。
第三十五條 地熱、礦泉水礦山企業應建立、健全礦山資源儲量臺賬,全面及時記錄資源儲量變動情況,做到生產臺賬記錄、礦山資源儲量臺賬和企業年度統計報表數據相一致。
第三十六條 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建立健全地熱、礦泉水礦業權巡查、監管制度,加大對生產勘探、鉆孔封孔封存、試采、備用井啟用、水井改變用途、自動監測設備運行、企業臺賬記錄等事項的巡查監管力度,巡查人員要及時填寫礦業權現場檢查(巡查)記錄表(附件4),并將巡查信息錄入浙江省地礦綜合監管系統。巡查、監管中發現有涉嫌違法勘查、涉嫌違法開發地熱和礦泉水資源等線索的,需按《國土資源違法行為查處工作規程》要求及時將違法線索移交執法隊進行調查處理。
第七章 高效、綠色開發
第三十七條 礦業權人要按照綠色勘查的相關要求編制勘查實施方案,嚴格執行開發利用方案中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相關內容。
第三十八條 礦業權人須對地熱、礦泉水資源開采中可能引起的水位持續下降、資源枯竭以及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質環境問題,開展定期監測。
第三十九條 礦業權人須對地熱開發利用過程中地熱井產生的影響大氣環境的氣體,進行及時、有效防治。
第四十條 地熱、礦泉水開發項目在基建期要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尤其對邊坡、臺階和管道鋪設等采取綠化措施,在運營期要保護礦區周邊的植被和生態環境。
第四十一條 地熱、礦泉水資源勘查、開采造成土地損毀的,明確已損毀土地的損毀類型、范圍、面積及損毀程度,提出合理的復墾方向,并進行可行性分析,確定復墾目標和措施。
第四十二條 礦區范圍內有新建、改建、鋪設與地熱、礦泉水資源開發利用相關工程活動,涉及到改變開發利用方式的,礦業權人應當及時向縣級自然資源部門報備,縣級自然資源部門根據具體工程活動內容,指導礦山企業做好開發利用方案的修編工作。
第四十三條 縣級自然資源部門要根據地熱資源不同溫度和礦物質類型特征,對地熱的開發利用實施精細化管理,開展地熱資源的梯級利用,因地制宜、物盡其用,提高地熱水資源利用率,加大地熱資源在農、林、牧、漁業等多方面的廣泛利用,以減少資源浪費,提高地熱資源綜合利用率。
第八章 標識、標志
第四十四條 規范全市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管理,維護消費者和礦業權人的合法權益,提高公眾對地熱行業的認知度。礦業權人須按照相關規定,設置并維護好礦業權告示牌、標識牌、界樁、開采權益保護半徑和三級保護區界碑。
第四十五條 鼓勵企業參照浙江省礦業聯合會發布的《天然溫泉分級及評定標準》(T/ZMA001-2021)進行溫泉的級別評定及標識設置。
第九章 附則
第四十六條 各縣(市、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分局)要對照本《細則》工作要求和內容,對轄區內地熱、礦泉水礦業權管理情況進行定期排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第四十七條 本《細則》規定適用于金華市范圍內地熱、礦泉水資源勘查與開發利用管理,如有與國家和省級相關規定不相符的,以上級部門規定為準。
本《細則》自2022年7月20日起施行。
上一篇 > 成都市”十四五“綠色轉型發展規劃政策解讀